
川楝子的用量
川楝子的用量,相信大家都對川楝子不熟悉,其實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藥材,小孩子胃里有蛔蟲可以用它祛除,下面小編分享一篇關于川楝子的用量的相關信息,一起看看吧!
(一)傳統(tǒng)用法
川楝子性寒,味苦,有小毒,入肝、胃、小腸、膀胱經(jīng)。功效為理氣解郁,泄熱止痛。
本品苦寒泄降,能清肝、小腸、膀胱之火,導濕熱下行,為治熱證脘腹脅肋諸痛及疝氣作痛的良藥。并有殺蟲功效。
1、脘腹、脅肋、疝氣諸痛與延胡索、木香、小茴香、烏藥等同用。
2、蛔蟲腹痛可與使君子、榧子等配伍(驅(qū)蟲一般用苦楝根皮,但毒性強,應慎用)。
(二)用量標準
煎服3~10克,外用適量。
(三)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過量或持續(xù)使用,以免中毒;又因性寒,脾胃虛弱者慎用(炒用寒性可減小)。
(四)名醫(yī)絕招
周伯康(廣東省人民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川楝子主治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川楝子10~12克,配沙參、生地黃各20克,麥門冬15克,枸杞子12克,當歸10克。
火盛,煩躁易怒者,加川黃連6克,白芍12克;有痰者,加瓜蔞皮、瓜蔞仁、厚樸、浙貝母各12克;心悸者,加酸棗仁、合歡皮各15克。
有些同位素治療或手術切除后的患者,從甲狀腺功能亢進變?yōu)榧谞钕俟δ軠p低癥,須常服甲狀腺素,但有不良反應。試用上方同樣有效。只是常須配伍健脾益氣藥,如黨參15克,黃芪20克,茯苓15克,白術12克。尿少腫脹,宜去黨參,加桂枝9克或紫蘇葉12克。
本方對甲狀腺功能是否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尚待研究。
(五)臨床妙驗
膽道蛔蟲癥
徐伯倫老師以川楝子、烏梅各40克,川椒、黃連各20克,生大黃10克,烘干共研末,裝人膠囊,每粒0、5克,每次10~20粒,每日服3次,共治膽道蛔蟲癥102例,均獲痊愈(《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5年8期)。
膽絞痛
李廣振老師以烏梅32克,川楝子15克,川椒、木香、枳殼各10克,水煎服。治膽絞痛102例,顯效71例,有效27例,無效4例(《浙江中醫(yī)雜志》1993年4期)。
泌尿系感染
李慶老師以川楝子20~30克,砸碎,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療泌尿系感染20例,療效滿意(《浙江中醫(yī)雜志》1988年12期)。
頭癬、禿瘡、甲癬
李古松、彥玉春老師以川楝子去核取皮肉研末,用凡士林調(diào)膏。病變局部涂上藥膏,用力摩擦潤透,每日清洗換藥,對頭癬、禿瘡、甲癬有良效(《中醫(yī)雜志》1962年9期)、(《浙江中醫(yī)雜志》1987年8期)。
川楝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樹Melia too send an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我國南方各地均產(chǎn),以四川產(chǎn)者為佳。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干燥。用時打碎。生用或炒用。
【處方用名】楝實、練實、金鈴子、仁棗、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樹果、川楝樹子、川楝實。
【炮制加工】(1)川楝子:除去雜質(zhì)。用時搗碎。(2)炒川楝子:取凈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時,取出,放涼。
【功效與用法用量】苦,寒。有小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jīng)。屬理氣藥。具有行氣止痛,殺蟲的功效。主治肝郁氣滯或肝郁化火胸腹諸痛;蛔蟲等引起的蟲積腹痛。
常用劑量:煎服,4、5~9g。外用適量。炒用寒性減低。
【大劑量單藥應用經(jīng)驗】
1、趙云芝經(jīng)驗:川楝子有行氣止痛殺蟲之功,臨床常用于肝胃氣滯所致脘腹脅痛、疝氣、睪丸腫痛和蟲積腹痛等。本地民間有用川楝子與紅糖合用內(nèi)服治療乳癰未潰者,筆者試用之,確有良效。用法:川楝子20g,加水500mL浸泡半h, 水煎約15min后去藥取汁, 加入紅糖50g、黃酒20mL, 此為1日量, 分3次口服。治療期間停用他藥。曾治療乳癰30例,均為產(chǎn)后不足3月的婦女,年齡24~35歲,病程1~18d。經(jīng)用上法治療2~6日后,30例中27例痊愈(乳房紅腫疼痛及惡心等癥狀消失),2例好轉(癥狀減輕),1例無效(癥狀未改善)。(《中醫(yī)雜志》,1999年第1期)2、魏春花、呂建輝經(jīng)驗:將苦楝子皮和仁搗碎曬干,炒微黃研細末,每服9g,紅糖100g,用黃酒或開水100~200mL沖服,每日1~2次,連服2~5次。共治未化膿者34例,服藥2~4次,均在3天內(nèi)治愈。(《實用醫(yī)技雜志》,1997年第7期)3、吳樹忠經(jīng)驗:治療淋證,川楝子30g,搗碎,水煎2次后,將藥汁混勻為300mL,每次飯前口服100mL,日3次,9天為1療程。治療期間注意適當休息,配合清淡飲食,忌食辛辣陽熱之品。治療結果:36例,顯效3例,有效31例,無效2例。服藥3~9天。治療機理:川楝子味苦性寒,善清肝、小腸、膀胱之火,導濕熱下行,理氣止痛。(《中國中醫(yī)急癥》,1994年第2期)。
【大劑量配伍及名方應用經(jīng)驗】
1、李衛(wèi)真經(jīng)驗:以川楝子為主藥,組成復方川楝子湯1號、2號,治療急、慢性前列腺炎,療效甚佳。急性前列腺炎患者:選用川楝子30g、連翹20g、蒲公英60g組成復方川楝子湯1號,1日1劑,水煎頻服,7d為1療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選用川楝子10g、赤芍15g、烏藥10g組成復方川楝子湯2號,1日1劑水煎分服, 另取川楝子20g、川芎15g、生甘草15g, 加水3000mL, 武火煮5min,濾出藥汁坐浴, 每次20min, 隔日1次, 30d為1療程。(《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0年第8期)2、唐偉、張尊善經(jīng)驗:川楝子能殺蟲抑制真菌生長,并有去死皮的作用,臨床運用時應根據(jù)其發(fā)病部位的不同掌握該藥用量及配伍組成,如治療面部毛囊蟲皮炎、痤瘡類病證,一般用量10~20g,并應配伍養(yǎng)血潤膚,具有養(yǎng)顏美容之佳品當歸、紫草之類,以期達到治病美容之目的。如川楝子10~20g,白蘚皮15g,苦參20g,野菊花30g,荊芥15g,紫草15g,當歸15g,硼砂15g。加水2碗煎后溫洗面部, 每次洗30min, 每日2次, 每劑連用2d。治療手足癬、甲溝炎等病癥,用量為30g為宜,配伍燥濕殺蟲之明礬、蜂房等藥,使病損增厚之角層脫落,盡其祛邪宜速之能。如川楝子30g,明礬20g,蜂房15g,黃柏30g,荊芥15g,白蘚皮15g,加水至1000mL,煎后趁熱先熏后洗患處,時間以1h為宜,每天洗2次,每劑連用2天。(《中醫(yī)外科雜志》,1997年第1期)3、魏春花、呂建輝經(jīng)驗:古代醫(yī)家葉天士認為“凡醒脾胃必先治肝”,治療胃痛以金鈴子合吳茱萸,相得益彰止痛力宏。步氏以芍藥甘草湯合金鈴子散治療胃痛效果顯著提高,或喜以含川楝子之一貫煎加減,常顯卓效。川楝子止痛之效優(yōu)于元胡,用于胃痛,不論寒熱虛實者均無其弊。肝氣犯胃者重用之30g,砸碎煎之甚佳。配人梔子干姜湯中可治郁火胃痛而見脘痛拒按、口苦心煩、苔黃脈數(shù)者,投之屢效。川楝子有調(diào)節(jié)消化道蠕動功能的雙重作用。(《實用醫(yī)技雜志》,1997年第7期)。
【注意事項】
1、本品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2、現(xiàn)代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證明本品有較強的毒性,大多在服藥后1~2h內(nèi)出現(xiàn)消化不良反應,胃腸道刺激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也可發(fā)生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現(xiàn)轉氨酶升高,黃疸,肝大叩痛。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還有抑制作用,出現(xiàn)神昏、嗜睡、煩躁。甚至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并可引起內(nèi)臟出血,造成循環(huán)衰竭,對腎臟亦可造成損害,出現(xiàn)蛋白尿等癥狀,嚴重者可致死亡。曾有病例報道患者超過極量達20倍以上可導致中毒。(《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煮飯的情況下,一直需要根據(jù)調(diào)整用鹽或是用糖的量來調(diào)整自身的口感,在喝中藥的情況下也是這般,使用量很重要,今日需看川楝子這味中藥材,川楝子是楝科落葉喬木川楝的果子,原種群高10余米;幼枝密被深褐色星狀魚鱗,老時無,深紅色,具皮孔,葉痕顯著,2回羽狀復葉長35-45公分,頂端漸尖,尖部契形或近環(huán)形,雙面沒毛,全緣或有不顯著鈍齒,那麼川楝子使用量是多少最好最好呢?
本產(chǎn)品有驅(qū)寄生蟲功效,成分為川楝素,它的酒精提取液的'功效強,與山道年對比,功效遲緩而長久。較低濃度的(1:5000-9000)川楝素對成條豬蛔蟲以及階段有顯著的激動功效,主要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活動提高,間歇性地發(fā)現(xiàn)異常的強烈收攏,健身運動的規(guī)律性毀壞,持續(xù)10-24鐘頭。被覺得川楝素是對寄生蟲肌肉的立即功效。川楝素還能使蟲體三磷酸腺苷的吸收代謝加速,導致動能的需求量很高而造成收攏性痙攣而疲憊。
治熱厥痛心,或發(fā)或止,久不愈者: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上為粉末,每服二、三錢,酒調(diào)下,溫湯亦得。治膀光疝氣,阻塞下元,上廁所堵塞,疼痛不可忍者:金鈴子肉四十九枚(銼碎如豆大,不令研細,用巴豆四十九枚,削皮不令碎,與金鈴子肉同炒至金鈴子深咖啡色,無需巴豆),小茴香一兩(炒)。上件除巴豆無需外,將二味為粉末,每服二錢,熱酒調(diào)下,食前。治寒疝,及其偏墜,結腸廟痛:川楝子三錢,茴香五分,甘松一錢,淡吳茱萸一錢。長流水煎服。治臟 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治腎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小茴香等分。為末,每熱酒服-錢。
將苦楝子連皮和仁,搗爛晾干,炒淡黃,研細末。每一次以苦楝子末3錢,老紅糖2兩,用米酒或沸水100~200ml服用,每天1~2次,連服2~5次。共治43例,在其中面診時未化膿者34例,吃藥2~4次,均在3天內(nèi)痊愈。治療頭癬,苦楝子烤黃研成細末,用豬板油或甘油調(diào)成50%脂膏。先將病人秀發(fā)剃掉或剪斷,用冷水清洗瘡痂,再以5~10%食用堿水清洗1遍,擦拭,涂油膏(約厚2~3mm),每天1次,持續(xù)10天為一治療過程,一般2~3個治療過程可愈。該方式共治發(fā)癬病人4000余名,高效率98%以上。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