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節(jié)的由來和含義,七夕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之一,在每年的7月初7。七夕節(jié)也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許多情侶在這條都會很甜蜜過一個七夕。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七夕節(jié)的由來和含義!
1、傳說完整由來
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起源很早,《詩經(jīng)·大東》里記載:“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是最早出現(xiàn)“牽?!薄ⅰ翱椗倍~的記載,但沒有故事因素。
據(jù)考證,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是以牛郎織女為題材而情節(jié)又較為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牽??椗b相望”之句。
漢代應(yīng)劭《風俗通義》載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
《荊楚歲時記》中關(guān)于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就較為完整而更富有神話意味:“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
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庇衷疲骸捌咴缕呷?,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至此,這個富有神話色彩的愛情悲劇故事才歸于完整。
2、對自然天象的崇拜
早在遠古時代,古人觀察星象發(fā)現(xiàn)天上有兩顆被銀河相隔,但是又非常明亮的星星,結(jié)合當時男耕女織的社會背景,分別叫作牛郎星與織女星。
人們對牛郎織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來已久,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春秋命歷序》:“日月五緯俱起牽?!?,《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昬翼中,旦婺女中”。
婺女星后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云彩、紡織業(yè)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佢誕辰。后來民間把故事進一步發(fā)揮,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3、對時間數(shù)字的崇拜
七夕除了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之外,也來源于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捌摺迸c“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很強的時間感。我國古代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在民間,七數(shù)表現(xiàn)在時間上的階段性,即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此外,因“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
在算盤上,“七”又是每列的珠數(shù)?!捌摺保寺謬乐?,給人以神秘的美感。而“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guān)的節(jié)日。
4、節(jié)日習俗:古人如何過七夕
縱觀我國古代的.七夕風俗,節(jié)日氣氛濃厚,習俗風尚十分興盛。下面小編講幾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習俗,來看看古人如何過七夕?
乞巧節(jié)
在古代姑娘們?yōu)榱四軌蛴邢窨椗粯拥男撵`手巧,會在這一天進行拜仙乞巧、斗巧等主要節(jié)俗活動,所以七夕這個節(jié)日又稱乞巧節(jié)。七夕斗巧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yīng)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斗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段骶╇s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
拜魁星
每逢七夕節(jié),在女子們紛紛乞巧的時候,男子們也沒閑著。俗傳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侵魑?,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魁星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魁星爺就是魁斗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宋代兒童節(jié)
七夕節(jié)也是宋代兒童的節(jié)日,婦女乞巧求福,兒童乞文得樂。
宋代民間崇尚果實、茜雞和磨喝樂。茜雞就是以茜草熬雞?!澳ズ葮贰庇置ズ狭_,其名來源于音譯梵語。磨喝樂原是佛教中的一位神靈,6歲出家,是一位童佛。
宋代人以此制成一種嬰兒、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蠟像和進貢皇帝用的金偶,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織女星,兼具乞巧宜男的涵義。因此民間就有許多小孩兒手執(zhí)荷葉,裝扮成磨喝樂的樣子嬉戲玩耍,南宋趙師俠《鵲橋仙》詞曰:“摩孩羅荷葉傘兒輕,總排列、雙雙對對”。
七夕文化折射出來的是中華文化燦爛的光輝和無窮的魅力,也彰顯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jié)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相信在我們現(xiàn)代的傳承和演繹下能繼續(xù)將它發(fā)揚光大。
七夕節(jié)的由來:
聽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嗎?嗯,牛郎織女分隔在茫茫的銀河的兩邊,遙遙相對,王母娘娘只答應(yīng)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相會一次。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一天,地上的喜鵲都不見了——他們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七夕,夜色如水,坐看牽??椗?,期待著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如果你有好奇心,在瓜果架下去偷聽,說不定可以聽到兩人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
關(guān)于七夕節(jié)由來的五種故事傳說: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節(jié)。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被國務(wù)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F(xiàn)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jié)”但是關(guān)于七夕節(jié)的來歷卻有五種不同的說法:
版本1: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但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jīng)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等讓他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草深林密的山上,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丶遥@時,有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出現(xiàn)在面前,問他為何傷心;
當?shù)弥庥龊螅χ鴮λf:別難過,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去好好喂養(yǎng)它等老牛病好以后,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那頭有病的老牛,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guī)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亓思?。
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shè)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后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椗€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并教大家養(yǎng)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jié)婚后,男耕女織,情深意重,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死后,可以用它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云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xiàn)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
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到農(nóng)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jié)。
版本2:七夕”原名為乞巧節(jié)。
七夕乞巧,這個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記載,這便是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最早的關(guān)于乞巧的記載。
版本3: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shù)的產(chǎn)生,有關(guān)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jié)”又稱“曬書節(jié)”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版本4: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
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shù)在民間表現(xiàn)在時間上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
以“七曜”計算現(xiàn)在星期”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個吉利的日子。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版本5:七夕”又是一種數(shù)字崇拜現(xiàn)象。
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shù)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
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shù),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guān)的節(jié)日。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jié)的習俗
七夕乞巧,是節(jié)日的主要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山東
在濟南、惠民、高青等地,陳列瓜果乞巧,等待喜蛛結(jié)網(wǎng)于瓜果之上。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是吃巧巧飯: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浙江
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
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jié)網(wǎng)稱為得巧。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只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廣西
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使用。
廣東
廣州的乞巧節(jié)獨具特色,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
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
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
七夕乞巧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