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活,食肉動物(雜食性動物不算哈)是不能吃草的,因為它們即使吃了草也不會消化
2007年,印度孟加拉省錢迪普爾鎮(zhèn)的一位名為莫盧瓦的農(nóng)民家里發(fā)生了一件怪事,在一個月內(nèi)自己家的小雞接連失蹤,為了找到“兇手”,莫盧瓦決定晚上悄悄的蹲守在雞圈附近,結(jié)果看到了讓他不敢相信的一幕。
莫盧瓦看到自家的牛從牛棚里出來輕車熟路地來到雞圈旁,一口就把雞圈里的小雞吃了進去,也就是說在這一個月內(nèi)接連消失的48只小雞,都是被自家的牛吃掉的。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牛是食草動物,它吃雞確實讓人難以置信,但其實,在自然界中是沒有純正的食肉動物的,牛除了吃雞外,它們還會吃蛇,就像吃辣條一樣。
除了牛外,許多野生的食草動物都有食肉的習性,比如松鼠會吃鳥,野鹿會吃野兔、長頸鹿會吃動物的骨頭等等,而且在2019年,科學(xué)家們利用紅外相機還拍到了白靴兔在吃一只猞猁的尸體的影像,要知道白靴兔最大的天敵就是猞猁了,可見,食草動物吃肉并不是某一種動物的習性,而是所有動物都具備的一種習性,只是肉在它們的食譜中占比非常的低,很難被我們發(fā)現(xiàn)而已。
那么,為什么食草動物能吃肉呢?既然食草動物能吃肉,食肉動物能不能吃草呢?我們一起來聊一下這兩個有意思的.問題。
食草動物為何能吃肉?
食草動物吃肉其實是補充營養(yǎng)的一種方式而已,不過,既然是食草動物,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是為了植物性食物而生的,為何它們還能消化肉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所以的哺乳動物都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生活在恐龍時代的小型食蟲類動物。
在之后的演化中,不同的動物產(chǎn)生了不同的食性,所以就有了食草、雜食以及食肉動物,但是,食蟲類動物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食肉動物。
它們在向食草動物演化時,是從食肉的系統(tǒng)向食草系統(tǒng)演化的,而在這個過程中,食草動物因為肉食的獲取越來越難,所以很少會主動的捕獵,但是在食草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昆蟲摻雜其中,這就導(dǎo)致了它們的消化道依然是能夠消化動物蛋白和脂肪的。
因此,這種消化的系統(tǒng)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只不過因為它們的捕獵能力非常的低,所以,極少出現(xiàn)主動捕獵的行為而已,也就是說并不存在純正的食草動物。
食肉動物能不能吃草?
食肉動物(雜食性動物不算哈)是不能吃草的,因為它們即使吃了草也不會消化。但是食肉動物的獵物保障性很差,如果餓了吃幾口草也能充饑,豈不是活得更好,但是為什么食草動物能吃肉,食肉動物卻不能吃草呢?
這其實也與食肉動物的演化有很大的關(guān)系,陸生哺乳動物中的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的祖先是一樣的,而祖先是食蟲類動物,它們本身就是食肉動物,只不過是后來隨著食肉動物的體型越來越大,它們需要的獵物不同了而已。
也就是是食肉動物與祖先的食性是沒有發(fā)生本質(zhì)的變化的,所以它們的消化道、牙齒結(jié)構(gòu)與祖先也是最為接近的,這就導(dǎo)致了它們不能消化植物性的食物。
其次,食肉動物的牙齒結(jié)構(gòu)也非常的關(guān)鍵,因為植物屬于低熱量粗纖維的食物,所以食草動物發(fā)生變化的不僅僅是消化系統(tǒng),比如反芻、多個胃等等,還有牙齒,它們的牙齒非常的適合磨碎食物。
而食肉動物的牙齒不適合咀嚼,只適合切割,這就導(dǎo)致了食肉動物一旦吃草,也是整個的吞下,這使得消化系統(tǒng)極難消化這些粗纖維的食物,而食草動物大口的咀嚼著,將纖維已經(jīng)破壞掉一大部分了,再加上消化系統(tǒng)的適應(yīng)性。
因此,食肉動物的牙齒和消化系統(tǒng)決定了它們吃了草也不會消化,但是食草動物消化道依然保留了消化動物性食物的能力,所以,食草動物能吃肉,但食肉動物不能吃草。
我們先來看看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tǒng)。不得不說吃草也是需要一定天賦的。由于草類中富含大量難以消化的纖維素,食草動物進化出了多個胃和更長的腸道來聯(lián)合工作。據(jù)了解,食草動物的腸道能達到自身長度的10-20倍,以便食物能在體內(nèi)停留更長時間,以被最大程度吸收。
為了能夠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它們的后槽齒也更加寬大,這樣能夠讓草料充分磨碎。此外反芻的習慣也是食草動物所獨有的。它們一般會將在胃中沒有消化掉的草料,再次返回到嘴里二次咀嚼,配合豐富的腸道細菌,使纖維素分解的更加徹底。
反觀食肉動物的整個消化系統(tǒng),卻和食草動物大不相同。以獅子為例,為了捕食動物,它們的犬齒長而尖銳,能夠在捕食過程中撕咬以及穿透皮膚。它們的嘴巴能夠張得很大,配合強有力的咬肌,方便快速撕下獵物身上的肉。
肉食動物的整個消化系統(tǒng)相對食草動物來說并不算發(fā)達,由于它們的牙齒并不能很好咀嚼食物,因此一般會選擇吞咽。肉類食物中多含蛋白質(zhì)和油脂,長期在腸胃內(nèi)停留就會產(chǎn)生毒素,所以像獅子這樣的肉食動物腸道一般都比較短,大約是身體的3-6倍,且盲腸也不發(fā)達,這樣食物就能被快速吸收快速排出。
從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來看,像獅子這樣的食肉動物顯然不能配備食草動物的消化裝備,這對它們來說顯然有些雞肋。擁有這樣的功能也意味著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能量,顯然得不償失。那從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來看這個問題又是怎樣呢?
現(xiàn)在的獅子在草原上過著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整個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的群眾都維持在一定的平衡。肉食動物食物短缺,但獲得的食物能量豐富;草食動物的食物來源廣泛,但卻需要時間不斷咀嚼消化,且能量有限,需要大量進食才能維持生長需要。
如果獅子進化出了食草能力,這就意味著原本屬于食草動物的一部分食物就要被搶奪,而獅子的食肉屬性又不改變,整個食物鏈必將會被打破,可能食草動物會因食物短缺競爭激烈,進而導(dǎo)致食肉動物的食物也發(fā)生危機,這是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的可能就是新一輪的洗牌,那時的獅子置于何地,又是一個未知數(shù)。
有人可能會說到雜食動物不是既可以吃肉也可以吃草嗎?其實雜食動物的腸胃系統(tǒng)還是更偏向于食肉動物,所吃的植物(包括草)也不會選擇那些高纖維的青草,而是選擇蛋白質(zhì)和脂肪含量比較高的果實和植物嫩芽。肉類作為高蛋白食物,作為能量補充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而雜食動物能夠選擇豐富的食譜,顯然單一的食物并不能供應(yīng)它們的生存,或是某種食物短缺,或是并不能消化掉某種食物,因此才逐漸走向雜食。而對于獅子來說,草原的食物本身早已足夠,完全沒有必要再進化出一種能力。這種能量的消耗舉措完全得不償失。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