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海是怎么樣形成的,我們都知道,海洋是地球最廣闊的存在,我們面對大海時總會讓人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生敬意,下面跟大家一起來看看大海是怎么樣形成的。
大海的形成
一、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里來的?海其實是在地球史上第一次火山爆發(fā)時由于水蒸氣太多而形成了云,之后又下了幾千年的暴雨,匯成了大海。
二、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云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云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nèi)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nèi)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nèi)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
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nèi)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三、位于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nèi)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
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fā),噴出巖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fā)生頻繁,后來漸漸變少,慢慢穩(wěn)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chǎn)生大動蕩、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四、地殼經(jīng)過冷卻定形之后,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干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五、在很長一個時期內(nèi),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于一體;濃云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于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六、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fā),反復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巖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于海水中。經(jīng)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咸水。
同時,由于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chǎn)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洋流海洋深度
海洋平均深度約為3.7公里(2.3哩)。從一般深100~00公尺(330~660呎)的大陸棚坡折開始,大陸坡一路降為廣闊的深海平原。約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間,只有約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較窄的海溝中,其中大部分與太平洋島弧有關,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的11,034公尺。
海床表面多半為疏松沉積物所覆蓋,其下為固結沉積物和地殼火成巖。雖然海床大部分地區(qū)相當平坦,但也有許多類似山脈的地形,如海山。所謂的洋中脊就是一個主要地貌,其主干與支脈延伸至各大洋。海脊的山峰高于深海海床2~3公里,其火山活動區(qū)域是形成新的海底玄武巖地殼的地點,在海底擴張運動上扮演關鍵的角色(參閱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
當前對太平洋海脊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形成新地殼的活躍地區(qū),海水會在玄武巖間循環(huán)流動,并在高溫下起反應而發(fā)生劇烈變化。經(jīng)過這些熱水交互作用的溶液會穿過地殼中的氣孔回到海洋,在某些氣孔測得的溫度最高達350℃(660℉)。
若以地質年表的標準來看,相較於深海中水分子的平均壽命從數(shù)百至大約1,000年不等,海洋中的一般水循環(huán)可說十分迅速。在洋面,風壓摩擦上層海水制造出洋流。主要風力系統(tǒng)決定主要洋流最初的流向,但流向也會受到地球自轉和地形的影響而改變。北大西洋熱帶及溫帶地區(qū)順時針方向的.回旋就是一例,其包含加入灣流(墨西哥灣流)的強西邊界流。
其他地區(qū)也有類似的回旋洋流生成。在主要海洋的東大陸邊緣附近,表層的海水通常會被驅離海岸,而被來自中等深度、較寒冷而養(yǎng)分較豐富的海水所取代。這些海水向上涌出的海岸地區(qū)往往生態(tài)豐富而盛行漁業(yè)。風生海流(Wind-driven circulation)在不同深度上對海洋都有影響,但大部分中等深度和所有最深海域的海水特性均取決於熱鹽環(huán)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海洋的特征
海洋的許多重要特征皆由海水的溫度和鹽度決定,此外再加上壓力,便決定了海水的密度。海水的熱量主要來自其表面吸收的太陽能,而表面的水溫會隨緯度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但表面溫度的分布卻明顯受到表層洋流的熱傳導以及諸如涌升流(Upwelling)等其他區(qū)域性特征之影響,廣闊海洋的溫度從不到-1℃直到28℃(30~82℉)不等。
在熱帶及溫帶緯度地區(qū),大洋海水的溫度在溫躍層(位于海水充分混合、深達100公尺左右的表層之下)下降得最為明顯。深於1公里後的水溫變化緩慢,趨向一般在2℃以下的底層水溫。以總量來看,約有50%的大洋水溫介於1.3~3.8℃間。
海水表層的鹽度──即海水中所含溶鹽的比率──各不相同,主要視當?shù)睾K恼舭l(fā)流失量和降雨量之間的對比而定。大洋的平均鹽度為34.7。有大河注入大量淡水或大量冰山融化的地區(qū),海水鹽度會略低;蒸發(fā)水量極高的地區(qū),鹽的'濃度就會高一點。
海洋中的物質
海水含有各式各樣溶解的無機物,有機物,氣體和有機物。除了以上溶解成分,它還含有懸浮微粒物質(如浮游生物)。除了水之外,最豐富的無機成分依序為氯化物、鈉、硫酸鹽、鎂、鈣、鉀和重碳酸鹽等。
這些主要成分不像許多微量物質,其濃度各不相同但幾乎和鹽度成固定比例。大洋海水呈微堿性,pH值接近8。地球化學家認為,盡管物質不斷進出增減,至少過去6億年來,海水的主要組成特征多少維持一致。
海洋似乎是在地球史的初期形成的。在地球溫度升高、分成3個主要地帶(地核、地幔、地殼)時,火山作用將大量水蒸氣連同其他過剩的揮發(fā)性物質一起從地球內(nèi)部釋放出來,并帶往熔巖的表面。水蒸氣形成熱云溢出熔巖,隨後凝結成足夠的水量而形成海洋。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