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臺山旅游攻略,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佛山之首,也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臺山由東南西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jù)說代表文殊菩薩的五種只會以及五方佛,下面來看看五臺山旅游攻略。
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qū)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斗峰)環(huán)抱整片區(qū)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
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因此漢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五臺山據(jù)傳擁有寺廟128座,現(xiàn)存寺院共,臺內(nèi)39處,臺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奇峰靈崖
五臺山奇峰靈崖隨處皆是,著名者達五十余處。其中寫字崖,用水灑濕以后,拿手帕仔細拭擦,崖面會顯示出類似篆隸體字跡,水干字隱。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層,結果下層仍能擦出字來。層層有字,字字不同。據(jù)載曾發(fā)現(xiàn)過“天之三寶日月星,地之三寶水火風,人之三寶精氣神”的`聯(lián)句。
五臺山方圓約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古建藝術、歷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yǎng)為一體的旅游區(qū)。
1982年,五臺山以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qū)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世界遺產(chǎn)”等榮譽。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jù)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東臺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臺頂上“蒸云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臺頂氣溫低,盛夏時節(jié),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xié)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云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西臺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臺峰“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贊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xiāng)國白云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跡,巖谷常浮五色光。”
南臺名錦繡峰,海拔2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里,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贊曰:“沈沈龍穴貯云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北臺名葉斗峰,海拔3061米,五臺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臺“頂平廣,圓周四里,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贊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中臺翠巖峰,海拔289其臺“頂廣平,圓周五里,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贊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云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云端。”
寺院古剎
五臺山現(xiàn)有建筑比較完整的寺院95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
五臺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臺山大部分寺院屬于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
子孫廟按師徒關系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lián)温毷隆v史上五臺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云游,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根據(jù)中國佛教協(xié)會頒布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黃廟亦稱喇嘛廟,屬于藏傳佛教。五臺山藏傳佛教均屬宗喀巴大師創(chuàng)立的格魯派,信教喇嘛均穿黃衣,戴黃帽,稱黃衣僧。明永樂年間,五臺山始有青廟改成黃廟。
清康熙時,敕令將羅睺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臺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為黃廟。于是,青衣僧改為黃衣僧,漢喇嘛由此產(chǎn)生。五臺山有黃廟8處,即菩薩頂、羅睺寺、廣仁寺、萬佛閣、鎮(zhèn)海寺、廣化寺、觀音洞、上善財洞。
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余里。介于北緯38°55'—39°66'、東經(jīng)113°29'—113°39'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
地層完整豐富,特別是前寒武系地層典型奇特,是中國地質科考的重點地區(qū)。五臺山境內(nèi)的絕大部分地層組段,都是以該地區(qū)的山、水、村、鎮(zhèn)命名的,它們在地質學領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巖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nèi)稱臺內(nèi),臺內(nèi)以臺懷鎮(zhèn)為中心
五臺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北臺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臺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yōu)良的夏季牧場。
五臺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恒山-太行山連續(xù),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巖層和地質構造,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于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
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臺山經(jīng)過了“鐵堡運動”、“臺懷運動”、“五臺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臺群”綠色片巖及“豆村板巖”構成的“五臺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fā)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五臺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跡、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huán)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五臺山被譽為“中國地質博物館”。
氣候特點
五臺山氣候寒冷,又被稱作“清涼山”。雖然處于與北京大致相同的緯度,但氣候特征卻和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差不多。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7至8月最熱,分別為9.5℃和8.5℃,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零下18.8℃。臺懷地區(qū)比臺頂早一個月入春,遲一個月入秋,溫度相差6℃左右,全年平均氣溫2-3℃,最低氣溫零下30℃,最高氣溫為30℃。臺懷地區(qū)夏季空中云層較低,濕度大,常有雨水。
人文歷史
文物遺存
五臺山有浩如煙海的佛像,數(shù)量多達30000余尊,不僅有佛、菩薩、羅漢、脅侍、供養(yǎng)人、護法神,而且還有儒教、道教、地方宗教、帝王將相、僧侶居士等。這里的佛像分為八種類型:泥塑,金屬,石刻,木雕,燒瓷,脫紗,刺繡,畫像。此外還有佛塔、影壁、牌樓、碑碣等。
佛事活動
跳布扎
跳布扎是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十五前后,起源于西藏,是五臺山黃教舉行的重大佛事活動。在活動前一天,寺內(nèi)喇嘛就開始念護法經(jīng),跳金剛舞,在菩薩頂“鎮(zhèn)鬼”;
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薩頂,穿街繞巷,最前邊架著彌勒菩薩像,其后大喇嘛坐轎,二喇嘛騎馬,其余僧眾吹奏廟堂音樂,前往羅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薩頂“斬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賜服飾,外列僧人頭戴面具裝扮28宿,就地畫圓,按圓行步,并輔以身形手勢。通過此活動以驅除邪惡,迎來吉祥安泰。
騾馬大會
每年農(nóng)歷六月舉辦,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化活動、騾馬牲畜交易大會。朝會活動內(nèi)容豐富,其主要一項是四方僧侶云集臺懷鎮(zhèn)做道場、誦經(jīng),使五臺山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其他
九項特色旅游活動:佛國圣地采摘游、朝臺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藝欣賞游、鎮(zhèn)海松濤紅葉游、秋冬美景攝影游、金色世界生態(tài)游、銀色五臺踏雪游、寺廟法會祈福游、佛法禪宗探訪游。[17-18]
美食
五臺山地區(qū)有許多獨具特色的菜肴和風味小吃,在這里可以品嘗到肉片熗香蘑、清炒臺蘑、小雞燉臺蘑等傳統(tǒng)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膩。
過年
“五臺山上過大年”受到了海內(nèi)外佛教界、旅游界等社會各界的歡迎,拓展了五臺山冬季旅游發(fā)展新路。2002年五臺山舉辦首屆佛俗民情年。活動集中展示佛教圣地禪門僧尼過年習俗和特有的`地方“兩節(jié)”風情的創(chuàng)意,迎合了很多中國人“逃離”緊張而喧鬧的城市生活、追尋古樸而純正的過年過節(jié)情趣的心理需求。[19-20]每年春節(jié)期間來山的游客達數(shù)十萬之多。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