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需要接受什么樣教育,兒童的心靈是一個純潔的凈地,真實,本我,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因此要結(jié)接受一定的教育讓他健康成長。下面來看看兒童需要接受什么樣教育。
兒童需要接受什么樣教育1第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這是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狀況。
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為什么說迫切呢?因為語言是一種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學習,學習的效果愈好。晚學,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
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是游戲,不是功課。
第二,孩子需要環(huán)境教育。
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huán)境的認識增多了: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只有晚上出現(xiàn);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見到+孩子的好奇心擴大得很快,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家、學校和他的國家,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了;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里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jīng)感覺到環(huán)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會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給他帶來方便;火是燙的,最好遠遠躲開,但是控制在火爐里,可以炒菜、燒開水;坐著汽車可以到公園,那你就不必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環(huán)境的利用觀念。
孩子認識環(huán)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這就是科學發(fā)明的起源。孩子對環(huán)境的觀察和認識,片面而且膚淺,深入的認識就非*讀書不可了。孩子對他生活的環(huán)境認識越多,他越有自信。幫助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huán)境,鼓勵他閱讀,孩子將會自信地進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發(fā)展想象世界,這是創(chuàng)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覺得寂寞,為什么?因為他覺得玩具是沒有生命的,他認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樣,會餓、會渴、會哭、會笑。孩子讀童話故事,或者聽大人講故事,他很快融入情節(jié)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幻想,是真實的.故事?;孟胧呛⒆拥氖澜?。
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xiàn)實。孩子從幻想游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huán)境,學習做人做事。幻想對孩子的長大有重要的意義。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孟胧莿?chuàng)作和發(fā)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
為什么有些大人會被覺得單調(diào)、乏味?很簡單,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為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狹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后,自然顯得較少創(chuàng)意,讓人感到他單調(diào)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學習做做事,這是品格教育。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huán)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別人也愉快;相反的,不會做人做事的,他難過,別人也難過。和自己相處困難嗎?當然,許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相處;不但討厭他,自己也不喜歡自己。
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處。和別人相處得好也不容易。動作、說話少考慮別人,多考慮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處處可見。這種人也許不討厭自己,但是別人肯定討厭他。和環(huán)境相處得好更不容易。因為環(huán)境有所抱怨的話,不會馬上反應,不會馬上給你臉色。當你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差不多沒有時間后悔了。
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jié)省用水,不節(jié)省用電,不節(jié)省用紙……都是和環(huán)境作對的行為。人和人在一起,游戲或者工作,都不免有沖突。什么時候堅持己見,什么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只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干。不理別人。
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么想、怎么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培養(yǎng)幽默感,這是氣質(zhì)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會說調(diào)皮話的人,會說笑話的人,善于諷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這些雖然和幽默感沾上邊。但是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
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很象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上下震動不會過于劇烈。飛機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安穩(wěn)著陸,不致摔壞。幽默感不管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潤滑劑。當你沮喪于或狂熱于某些事情上的時候,幽默感將平撫你的情緒,而回到平日的寧靜。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覺,他的智慧放出來的,是清風,不是熏風,是清泉,不是是烈灑;
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傷、太悲觀,也不叫你太興奮、太樂觀。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尚的氣質(zhì),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這種氣質(zhì)怎樣培養(yǎng)呢?和培養(yǎng)智慧一樣,可以從訓練得來。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是訓練的內(nèi)容。幽默感是人生態(tài)度,所以必須從小訓練,嚴肅緊張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后也一樣嚴肅緊張。
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個人氣質(zhì)形成后是很難改變的。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目的在于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并內(nèi)化成孩子的氣質(zhì)。
第六,孩子需要培養(yǎng)智慧,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jīng)驗,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教訓;有人讀了許多書,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心得,有人獲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斷;有人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義,這種人,我們便說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簡單說,就是創(chuàng)造新東西,創(chuàng)造新觀點的能力。
他不但比別人能更快從現(xiàn)象中、消息中、知識中、經(jīng)驗中讀出不同的意義,而且能從中發(fā)展出新的技術、新的發(fā)明、新的作品、新的觀念。創(chuàng)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為智慧是天賦。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chuàng)意而被認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后天訓練來的。
和語言的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小:指導孩子怎樣觀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非難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導他試著發(fā)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
訓練孩子的智慧,當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fā)現(xiàn)小小的發(fā)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xù)努力的原動力。
第七,孩子需要認識人生,這是 ……此處隱藏2625個字……/p>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圣人仍需每日自省,何況我們蕓蕓眾生?
我想我們不說能夠每日自省,但也要抽出時間理理頭緒,想想家庭,想想親人,我想這是比工作更重要的事。孩子需要我們?nèi)ダ斫夂完P懷,這是我們家長的責任,他們也會學習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以后的人生會因為我們的言傳身教而更加美滿幸福。
兒童需要接受什么樣教育31)「平等與尊重」,是教育的第一步
我們常聽教育者講:要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但是每當遇到不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大大小小的決策時,幾乎所有家長都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當成“孩子”,并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干涉孩子所做的決定。
而巴學園的校長、小林作宗先生,以及小豆豆的媽媽,都是那個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的大人。
被視為“麻煩學生”的小豆豆來到巴學園的第一天,校長先生便聽她沒完沒了地講了長達四小時的話,沒有不耐煩、非常專注。文中小豆豆多次回憶起這次經(jīng)歷:第一次有人這么長時間地聽她說話,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被重視的感覺,就像大人一樣。
小豆豆的夢想一直在變,從間諜到宣傳藝人、再到電子售票員、芭蕾舞演員。媽媽從來不對小豆豆說“應該去干什么”,小豆豆如果說“我想干什么”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好啊”,然后并不多問,但她會把孩子們做不了的手續(xù)上的事情幫孩子做好。
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校長先生教育學生要“尊重女孩、愛護女孩”;媽媽告訴小豆豆,不管是朝鮮人、還是美國人,都和自己沒有區(qū)別;小豆豆將狗狗洛基當成非常親密的朋友,而不是寵物;
這種平等、尊重的觀念深入學校里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沒有人會對患有小兒麻痹癥的同學抱有偏見;男孩女孩脫光衣服一起游泳,不會因為對方的身體和自己不一樣就感到奇怪;每當要做一個決定時、校長先生和孩子們總會集中在一起討論…
是校長、媽媽一點點引導孩子們學習去愛別人、愛自己。他們從來沒有被教導要規(guī)矩安靜,尊老愛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就知道了很多:
比如,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是可恥的;看到亂糟糟的地方,要主動打掃;盡量不要妨礙別人……這些觀念已經(jīng)深深地植根在孩子們心里。
2)真正的「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是貫徹尊重孩子們個性的教育理念。整本書用了無數(shù)的小案例來向我們說明,巴學園是如何寓教于樂。
每天上課,老師會將當天要學的所有學科知識點寫在黑板上,每個人挑選自己最喜歡的那門課開始學習,有人開始寫作文、有人算算術、有人做物理實驗…不管周圍環(huán)境多么嘈雜,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學習世界中。
(當然,因為巴學園總共就五十多名學生,每個年級10多個孩子,他們用半自習式的方法來學習,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老師。)
這樣老師就可以逐漸知道每個孩子感興趣的.科目、學習方式、思考方法等。小林先生確實將因材施教做到了極限。
除了選擇最喜歡的科目開始學習,要是孩子們能在當天上午完成所有的學習計劃,下午便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任何事情。他們一般會選擇去散步,途中看到油菜花,老師便向他們講述雄蕊雌蕊的知識…
散步時間是可以學習理科、歷史、生物等知識的寶貴時間,不過,孩子們并沒有察覺到。
校長先生會允許孩子們熬到深夜,就為了親眼看到電車是如何“降臨”學校成為教室,會讓孩子們練習適合發(fā)展身體的韻律操,會請專業(yè)的農(nóng)民伯伯來當“旱田”老師教孩子們種植,會帶孩子們?nèi)ヒ按蹲屗麄冏约簢L試做飯,會在寒暑假帶孩子們?nèi)ミb遠的地方冒險,讓他們接觸真正的生活,想辦法解決問題。
巴學園的“巴”,是用兩個一黑一白的巴形圖案組成的徽記,校長先生希望孩子們能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面得到和諧的發(fā)展。
就像校長先生的感嘆:“過于依賴文字和語言的現(xiàn)代教育,恐怕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吧?”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有眼睛卻發(fā)現(xiàn)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么是真。不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能在巴學園長大的孩子,一定非常快樂吧!他們不一定有非常傲人的成績,但卻十分清楚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擁有幸福的能力。
3)更早看到「未來」
如果說巴學園還有什么重要的辦學特色,就是這里“收留”不同類型的“麻煩”孩子,有頑皮到被退學的小豆豆,有身患小兒麻痹癥走路困難的泰明,有比小豆豆還矮卻再也長不大的高橋君。
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彼此之間毫無芥蒂,在一起快活地學習、玩耍。而校長先生,更是早早地為孩子們謀劃未來,以不易察覺的方式,提前培養(yǎng)他們與真實社會相處的能力。
比起學到了多少知識,考了幾分,校長先生更關心孩子們是否健康、善良、有自信心,能勇敢表達自我。
為了使孩子們能夠在別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澀地表達自我,每天午飯時間,都會有一個特別的節(jié)目,由某一個孩子來“隨便說點什么”。的孩子害羞就“嘿嘿”兩句,有的孩子則表示沒什么要說的,但是在校長先生的一步一步的引導下,大家都逐漸能說得更多了。
因為有高橋君這樣特別的孩子存在,運動會上,校長先生會設計一些非常獨特的運動流程,讓高橋君奪得第一名。校長先生希望他在懷有自卑心理之前,“不要忘記奪得第一名時的自信”。
他鼓勵孩子們都脫光衣服一起游泳,讓身體上有所缺陷的孩子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的”。
而后來高橋君開考入明治大學,又擔任知名電氣公司處理人際溝通的重要職位。回憶起在巴學園的日子,高橋君認為是校長先生一直以來的鼓勵及肯定,讓他深信自己“絕對做得到”。
對小豆豆來說,她雖然是一個四肢健全、非?;顫娐斆骺蓯鄣暮⒆?。在進入巴學園之前,即使她并沒有認為自己有什么不同,可是從身邊大人、老師及同學們的反應來,她隱約覺得自己也有游走在外圍的感覺。而校長先生不同,他從不阻止小豆豆做任何事情,會反反復復地給她重復“你真是個好孩子”這句話,讓她打心里覺得自己是個招人喜歡的好孩子。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一一介紹了當初小豆豆同班同學的現(xiàn)狀,他們有人當上了偉大的物理學家、一直為兒時的理想奮斗著,有人當上了老師、用校長先生教育他們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他們不一定位高權重,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過得很好而且富有責任心。
再看小豆豆,如果媽媽在小豆豆被退學的第一時間就對她說“怎么回事?竟然搞到被退學…”,如果校長先生像其他學校的老師一樣要求她坐好站好乖乖聽話…是否還會有后來的黑柳徹子呢?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具有不同的特征,教育成功的關鍵在于根據(jù)孩子的原本特征做出調(diào)整,讓他們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就像校長先生說的: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yōu)良的品質(zhì)。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zhì)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fā)現(xiàn)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zhì),并讓它們發(fā)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富有個性的人。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