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和祭祖一樣嗎,拜祖和祭祖之間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兩者所賦予的含義不同、起源的時間和背景不同,并且在禮俗方面的具體行為也并不相同。,下面來看看祭祀和祭祖一樣嗎?
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說,拜祖和祭祖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一般情況下,祭祖指的是祭祀亡靈,通常在逝者安葬之地舉行,傳遞的是一種對逝去親人的沉痛悼念,因此其基調是哀傷的而拜祖則是對逝去先人,尤其是有成就者的懷念,往往具有喜慶和熱鬧的氣氛。
祭祀是指以線香、水或肉類等供品向神靈、圣徒或者亡魂奉獻、祈禱的一種信仰活動,源于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它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也意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祭祀對象分為天神、地只、人神三類,天神稱祀,地只稱祭,宗廟稱享。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只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春節(jié)、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jié)日。
性質不同祭祀:祭祀是一種信仰活動。祭奠:祭奠是一種悼念儀式。對象不同祭祀:祭祀的對象為祭祀天地和祭祀祖先。祭奠:祭奠的對象為逝者。
祭祀和祭奠的目的不同祭祀:祭祀的目的是在心理思維上感悟人神溝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實現(xiàn)人神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欲念。
祭奠:祭奠的目的是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
含義不同:
拜祖舊時是在正月初一的中午進行,即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拜祖的儀式由家庭主婦來主持。
祭祖是指祭祀祖先,是一種隆重的民俗活動,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之一。
起源不同:
拜祖,黃帝在涿鹿打敗蚩尤之后,回到有熊國。為了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制定一套法律、法規(guī),要大家都去遵守,決定在西泰山大會諸侯。三月三日這天,黃帝登上西泰山,先命祭祀天地山川,然后與各諸侯國君共同商量國家大事,各諸侯國君一致?lián)泶鼽S帝為天子,定國號為有熊帝國,國都設在有熊。
后人為紀念黃帝的.功德,每年三月三這天都要舉行各種拜祖活動,尤其到了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更是讓這一民間活動得到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祭祖中,祭祀主要分為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于遠古時期,古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古人認為祖先雖然過世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
禮俗不同:
拜祖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盅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
祭祖,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嘏辭(福辭)、焚祝文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燒錢紙時,主祭要在神前獻上一杯酒,然后由禮生送至焚帛處,將酒酹在上面,酹時將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獻上錢帛之虔誠。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幾次鳴鑼擊鼓或弦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祭禮結束后,將豬肉、羊肉等祭品分給參祭代表。
1、祭祖有固定的時間。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中元節(jié)(除、清、九、盂),是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祭祀先人除了以上重大節(jié)日外,逝者的周年忌日也需要祭祀。
2、祭祖的用品。必備香燭紙錢,必備豬,雞,魚,必備蘋果香蕉橙子。其中雞和魚需要為整魚,豬可以供奉一個豬頭,各式水果需要為單數(shù)。祭祀先人則不用講究那么多,菜品供奉逝者生前愛吃的菜即可,其他糕點水果需要為單數(shù),都以逝者愛吃的為主。
3、祭祖的地點一般是宗族祠堂,后輩團聚在一起,一起祭拜祖先。祭祀的`地點一般是墓地,只有關系親厚的直系后輩才會去祭拜。
祭祀先人和祭拜祖先并不沖突,可以同時進行。一般宗族祠堂供奉完,再去墓地祭拜。殯葬中的祭祀習俗延續(xù)了千百年,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祭拜形式,大體來說都差不多。只要懷著敬仰和思念的心意,這種祭拜的形式就有意義。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種鬼神二類。祭祀乃起源于遠古時期,古人認為鬼神有很大的權威,能夠決定人們的命運,所以他們十分崇敬鬼神。
他們把鬼神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且以人鬼-祖先為祭拜的主要對象。他們認為祖先雖然過世了,靈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禍、賜福與子孫,因此他們都排定日程,虔誠祭祀。在歷史演變進程中,很多地方家族觀念和祭祖觀念正日漸淡薄,嶺南一帶重視傳統(tǒng)習俗,祭祖習俗至今仍盛行。
中國數(shù)千年來承襲了祭祖的傳統(tǒng),其中有著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種,便是飲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這種崇拜祖先的觀念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今,形成我國文化的特色。
祭祖民俗相沿數(shù)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據(jù)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guī)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