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正確教育孩子,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平平安安、出人頭地,因此,會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要掌握教育技巧,下面分享父母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一、和孩子做朋友,不采取過激行為
正確地教育孩子就要放下姿態(tài),主動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一直表現(xiàn)得高高在上。家長要經(jīng)常與孩子進行深入、親密的交談,傳遞出自己對孩子的愛。
此外,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們要首先平復自己的情緒,切忌對孩子采取過激行為,不論青紅皂白先來一陣棍棒教育,而是要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分析、解決問題。
粗暴地對待孩子不僅無法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還會讓他們內(nèi)心留下陰影,性格也變得偏激。
二、多給孩子一些陪伴
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愛和陪伴,只有在爸爸媽媽的精心教導和陪伴下,孩子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迫于生活的壓力,不得不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過來幫忙看孩子或者直接將孩子留在老家。
這樣的話,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會對他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因此,父母要更加用心地對待孩子,平時多和他們溝通、交流或者多視頻、打電話,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讓他們感受到即便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也依然在關心和愛著自己。
三、家長要做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有很多書香世家就是如此,父母素質(zhì)高、德行好,孩子自然而然也很有教養(yǎng)。
相反,如果在一個烏煙瘴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孩子也很難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學會尊重孩子
孩子雖然要依附于父母成長,但他們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別人的尊重,比如:
尊重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不斷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內(nèi)在動力,當孩子表現(xiàn)出對于某一方面的興趣時,家長切忌扼殺,而是要進行鼓勵,讓興趣助力孩子學會一項新技能;
尊重孩子的人格——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也不要過度責罵,而是要幫助他意識到錯誤,并指導他們進行改正,避免下次再犯;
尊重孩子的意見——當家庭中需要作出重要決定時,別忘了問問孩子的意見,尤其是關系到他們身的決定。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被尊重,以后也能成長得更加自信和優(yōu)秀。
孩子猶如一張白紙,長大成材全靠父母的細心教育和培養(yǎng)。
一、父母放下‘’教育者”的架子。
在很多父母的觀念里,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是“權威”,父母的話,孩子必須要聽,畢竟,父母的生活和社會經(jīng)驗豐富,再說,父母說的做的,都是為孩子著想,為孩子好,所以,孩子聽父母的話,不會錯。
于是,很多父母早已習慣了站在成人的立場,以成人的思維方式為孩子分析問題,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去做,總是不停地命令孩子,不厭其煩地糾正孩子的錯誤。
總之,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很多父母似乎處在一個“統(tǒng)治者”的位置,習慣于對孩子發(fā)號施令,很少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這樣就造成了教育中的很多問題。
比如,教育中的非常重要的親子溝通問題。
哈佛研究發(fā)現(xiàn):80%孩子的叛逆源于和父母的溝通。
曾經(jīng)看了一份《親子溝通調(diào)查問卷》,這份問卷統(tǒng)計了近兩千個家庭的主要溝通內(nèi)容,其大致分為五個方向:交友、學業(yè)、外表、日?,嵤潞碗[私。
結果顯示:
75%的家長想和孩子溝通學業(yè)問題,而45%的孩子想和家長訴說交友問題。
可見,父母和孩子的出現(xiàn)的溝通問題,很大原因是父母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真正想要溝通的是什么,以致造成孩子不愿意再跟父母溝通,從而引發(fā)親子關系的很多矛盾。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尊重被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實質(zhì)和精華。
父母要尊重孩子,就要只有放下“教育者”的架子和身段,和孩子平等交流,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給孩子以鼓勵和幫助。
教育專家程桂英老師曾經(jīng)說:“要真正放下身段,從內(nèi)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說話?!?/p>
建議父母做到‘’四多”、“四少”:
多問少言:遇到事情,父母放下身段,多問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不要憑經(jīng)驗及主觀意識,不停地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
多聽少辯:在生活中,多聽聽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和感受,以取得孩子的信任和理解,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
多笑少怒: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多露出笑臉,讓家庭充滿溫暖氣氛,給孩子安全感,少發(fā)脾氣。
多看少管:父母要學會多觀察孩子,孩子的每個言行都是內(nèi)心情緒和想法的體現(xiàn),然后,再對癥下藥,管得恰到好處。
二、父母的教育態(tài)度要一致。
一個家庭中,由于父母雙方的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背景不同,往往在很多問題上觀點不能一致,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時候,爹說爹有理,媽說媽有理。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態(tài)度的不同,是存在在家庭教育的一個潛在危機。
當孩子有問題,父親要懲罰和管教孩子,而母親卻當面指責父親不應該對孩子這么嚴格,在家庭教育中出現(xiàn)這種‘’父管母護"或者‘’母管父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覺得家里只有一個人說了算。只怕一個人,只聽一個人的話。嚴管的那個人在家時,他會安分守己,而一旦這個人不在家時,他則會頑皮,我行我素,為所欲為,甚至無法無天。以致教育對孩子失去了約束力。
心理學上,有個“手表定律”,
即只有一塊手表時,可以知道確切的時間;但是當你擁有兩塊或者更多的手表時,卻無法知道確切的時間,而且也會讓看表的人失去準確判斷的信心。
孩子年齡小,分辨不清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需要加以幫助才能逐漸辨明是非,如果父母的意見不一致,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不一樣,出現(xiàn)兩個標準,會造成孩子無法辨別是非,無所適從。
在日常生活中,母親的教育任務,就是時刻做孩子最好的榜樣,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而父親最重要的教育任務,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積極的評價和肯定,以及更多的關愛。
盡管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分工不同,但要切記一點:在教育子女的時候父母態(tài)度一定要達成默契,要自始至終保持一致。
父母保持態(tài)度一致,遇到不同意見,私下及時溝通。
比如,當父親不允許孩子邊看電視邊吃飯時,母親就應與父親站在同一陣線,并告訴孩子:“要聽爸爸的話,吃飯時不可以看電視。”
父母雙方在教育的過程中即使出現(xiàn)矛盾,也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靜,當孩子不在身邊時再及時溝通,“你那樣管教孩子不妥當,我認為應該……”。等切磋、協(xié)商后,再采取合理的策略。
千萬不要當面拆另外一個人的臺,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的不對。
父母之間,誰對聽誰的。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從有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協(xié)調(diào)夫妻之間的不同意見,堅持誰的對就聽誰的。例如,如果母親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那么,在孩子請求繼續(xù)看動畫時,父親就不應該同意孩子的要求。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