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蘇是指哪三個人,三蘇指的是北宋時期的散文家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在唐宋時期,三蘇是唐宋八大家當中的三位,其中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接下來便詳細介紹三蘇是指哪三個人。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
宋仁宗嘉祐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三蘇”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的合稱。作為“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代表,父子三人一生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他們的文章不僅在當時被士大夫們爭先傳閱,更是得到了大文學家歐陽修等的贊譽。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洵蘇軾蘇轍,蘇門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三個席位,美名歷代傳揚。
而其中,又以蘇軾蘇東坡最令人稱道,人們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藝,更是因為他穿越歲月而依舊熠熠生輝的人格魅力和優(yōu)美情操。
三蘇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原是三蘇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為祠,屢次修繕擴建,明末毀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摹擬重建,現為占地100余畝的古典園林。
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和程夫人、任采蓮、王弗、王閏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蘇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跡;
珍藏和陳列著五千余件有關三蘇的文獻和文物,是蜀中負有盛名的人文景觀。
蘇門三父子
“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三蘇”并稱始見于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三蘇”皆為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父子三人在文學上造詣極深,雖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稱“凝練老泉,豪放東坡,沖雅潁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洵(1009-1066年)
字明允,號老泉。青少年時喜好游歷名山大川,二十七歲始發(fā)憤讀書,精研“六經”百家之書,稽考古今成敗之理。
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張方平、雅州太守雷簡夫舉薦,攜二子蘇軾、蘇轍進京,拜見翰林學士歐陽修,并上《權書》《衡論》《機策》等文章二十二篇。
文章一出,轟動京師,天下學者競相仿效。后經舉薦,破格錄用為秘書省試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即卒,享年五十八歲,加封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世稱“文公”。
蘇軾(1037-1101年)
蘇洵長子,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侍讀學士,兵部和禮部尚書。先后出任鳳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績卓著。
晚年被貶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后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標志著北宋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詩稱“蘇詩”,代表著宋詩的最高水平;詞稱“蘇詞”,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他創(chuàng)造了新一代文賦,開明清小品文先河;
他創(chuàng)立了“尚意”書風,史稱“蘇字”,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其繪畫理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他在農業(yè)、水利、醫(yī)藥、軍事、音樂、烹飪、養(yǎng)生等領域亦著述甚豐,創(chuàng)造極廣。
蘇軾的影響早已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中國文人的杰出代表。
蘇轍(1039-1112年)
蘇洵次子,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在父兄的熏陶和影響下,自幼博覽群書,抱負宏偉。十九歲時與兄蘇軾同榜進士及第。
先后任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陳州學官、齊州掌書記、南京簽判。后因故貶筠州鹽酒稅。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蘇轍以績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遷,擢升為門下侍郎,一展政治抱負。后再次貶謫筠州,遠謫嶺南。
遇赦北歸后,從此寓居潁昌(今河南許昌),閉門謝客,潛心著述。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病逝,終年七十四歲,南宋時追謚“文定”。
“三蘇”的簡介:
三蘇指的是北宋時期的散文家蘇洵、蘇軾、和蘇轍父子三人,在唐宋時期,三蘇是唐宋八大家當中的三位,其中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
“三蘇”的由來: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蘇”的出處:
北宋·蘇洵《蘇洵二十七始發(fā)憤》。
相關原文:
眉山蘇洵,少不喜學,壯歲猶不知書。年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舉進士,又舉茂才,皆不中,曰:“此未足為我學也。”
焚其文閉戶讀書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嘉佑初,與二子軾、轍至京師。歐陽文忠公獻其書于朝,士大夫爭持其文,二子舉進士,亦皆在高等。于是,父子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