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眠動物有哪些動物,冬眠也叫“冬蟄”,某些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處于極度降低的狀態(tài),是這些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huán)境條件的一種適應,具有冬眠習性的動物有很多,但集中分布在溫帶和寒帶,一起來看看冬眠動物有哪些動物吧。
1、蛙類(含蟾蜍)
蛙與蟾蜍都是兩棲動物的無尾目成員,而兩棲動物即是冷血動物(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會受到氣溫的影響,而非熱帶地區(qū)分布的品種隨著氣溫的變冷,它們的體溫也會逐漸下降。
當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一些蛙類和蟾蜍就會鉆進泥土里,不吃不動,處于睡眠狀態(tài),以此來躲避嚴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地溫升高后再出來活動,它們也是我們最常見的冬眠的動物。
2、蛇類
蛇是最為典型也是最為常見的冬眠的動物,蛇冬眠時千萬別去招惹它們,由于冬眠,蛇毒一直積存在體內,這個時候的蛇毒最為厲害。
每當冬季到來,氣溫降到7~8℃或以下時,蛇就開始選擇高燥地帶的洞穴、樹洞和巖石縫隙作為蔽身之地,進入冬眠期。
3、蚯蚓
蚯蚓在冬天會鉆到地層深處,那有適合它們的溫度,但畢竟是冬天,蚯蚓在溫度低于20℃左右時,它就會停止生長,開始冬眠,來年春天暖和了,它們又會活動起來。
蚯蚓本身低于零度就會死亡,0~5℃處于冬眠,最佳的活動溫度18~27℃之間,所以這就是你在冬天挖不到蚯蚓的原因。
4、北極熊
公熊追求到母熊后,它們可在一起長達數星期,但結束后,雙方會分頭覓食,也許之后再也不會見到面。
如果母熊可以在冬季之前捕到足夠的獵物(如海豹)、儲存夠豐碩的脂肪,它就會在冬季(約十月底到十二月初)到特定地點、找適當的位置,開始挖雪來打造它自己的.哺育洞穴,準備生育小熊。
和它們的近祖灰熊不同,北極熊只有懷孕的母熊才會冬眠。
由于冬季是獵捕海豹的重要季節(jié),因此公熊和未懷孕的母熊,并不會冬眠。
5、鱷魚
絕大多數鱷都是不冬眠的,實際上冬眠的只有揚子鱷跟密西西比鱷。
的確,鱷魚絕大多數生活在熱帶,那里沒有冬季,因此也談不上什么冬眠。
但是也有少數生活在亞熱帶的鱷魚,比如中國長江流域的揚子鱷,長江流域最冷月平均溫度4℃左右。
揚子鱷從10月到次年4月是冬眠期。
6、龜類
歐亞大陸分的龜類是典型的變溫動物,生活受環(huán)境氣溫的影響較大。
一般情況下在11月至翌年3月,當氣溫降到10℃以下時,水龜類會靜臥于池底的淤泥中或臥于覆蓋有稻草的松土中,不食不動,進行冬眠,這時它的新陳代謝非常緩慢和微弱。
7、松鼠
松鼠因生活的地域不同,其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如:阿拉斯加北極地區(qū)的松鼠冬眠時間長達九個月。
有的地區(qū)的松鼠雖然不冬眠,但是也會為過冬預先做好準備。
它會用羽毛或者柔軟草葉等填滿經常出入的洞穴,并在森林中到處儲藏有時連它自己也找不到的松果等過冬的食物。
8、蝙蝠
蝙蝠一般都有冬眠的習性,冬眠時新陳代謝的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每分鐘僅有幾次,血流減慢,體溫降低到與環(huán)境溫度相一致,但冬眠不深,在冬眠期有時還會排泄和進食,驚醒后能立即恢復正常。
9、蜥蜴
生活于寒冷地區(qū)的蜥蜴會冬眠。
很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蜥蜴,如果環(huán)境溫度長時間低于20℃,基本上就死亡了,不存在冬眠。
少部分溫帶原生的蜥蜴可以冬眠,一般處理方法可以多鋪點沙土和干草枯葉,放在室內溫度較穩(wěn)定(不能放在經常開空調或暖氣的,溫度變化較劇烈的地方),環(huán)境較安靜的地方即可。
10、睡鼠
睡鼠,這對它來說,真是個當之無愧的名字。
它能在地洞里舒適地睡七個多月的覺,睡鼠在天變冷時就會挖洞躲在地下。
有時它們會抱成團睡在樹葉下面。當體溫達到臨界點時,它們就會醒來,做一些活動熱熱身,如做“老鼠體操”等增加自身的熱量。
冬眠對揍睡鼠這樣的動物很重要,假如沒有冬眠它們就會餓死。
一、冬眠的動物:
1、蛇:集體冬眠,它們互相摟抱在一起,一起冬眠,春天再醒來那樣可以取暖,提高溫度。
如果單獨過冬會凍死的,它和蛙類一樣也是變溫動物,聚在一起可以減少死亡率。
2、熊:冬眠是因為冬天不容易找到食物,到了秋天它們就大吃特吃,使自己長胖,冬天就靠脂肪來提供養(yǎng)料。但是,冬眠時,它們還會醒過來的。
棕熊主要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多在白天活動,行走緩慢,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平時單獨行動。食性較雜,植物包括各種根莖、塊莖、草料、谷物及果實等,喜吃蜜,動物包括螞蟻、蟻卵、昆蟲、嚙齒類、有蹄類、魚和腐肉等。
冬眠,在冬眠時體溫、心跳和排毒系統都會停止運作,以減少熱量及鈣質的流失,防止失溫及骨質疏松。奔跑時速度可達56公里/時。
冬眠期間產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帶小熊在林中玩耍。
3、蝙蝠:也是冬眠的。它在山洞里用后足的尖爪攀住石縫,頭朝下懸在空中,一"吊"就是半年。
4、刺猬:冬眠時,蜷縮一團,它們遠看好象一個大絨球,在巢穴中冬眠時,體溫下降到9℃。
冬眠中的刺猬會偶爾醒來,但不吃東西,很快又入睡了。冬眠的刺猬如果過早醒來會被餓死的。
5、龜類:大約在11~4月份,溫度在15℃以下,龜逐漸停止進食,就開始進入冬眠期了。
6、蛙類與蟾蜍類:它們是兩棲動物,它的身體表面光滑,沒有毛和羽毛。它是變溫動物,身體體溫調節(jié)能力很差,隨著氣溫變化而變化,如果它不冬眠,它就會凍死的。冬眠時,它就降低新陳代謝,盡量用已有的養(yǎng)分來生活,不吃也不喝。直到春天再醒來。
7、黃蜂:又稱為胡蜂或螞蜂。
胡蜂為半冬眠昆蟲,氣溫降至5℃開始抱團,氣溫越低,抱團越緊;氣溫稍高,則抱團松散;溫度高于7℃時,便開始散團,越冬后成活率的高低主要與抱團好壞有關,所以,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箱籠10~15日進行1次抱團情況檢查。如果發(fā)現散團,應及時降溫,加厚遮光外套。
二、儲藏食物的'動物:
松鼠和野兔都要把窩墊暖了,它們冬天都不冬眠,冬天到了,它們找到松塔啊、榛子啊、橡子什么的儲備食物在洞里吃。
還有,它們還要換毛,冬天要換上與夏天不一樣的毛。
蜜蜂也是儲藏食物的動物,冬天躲在蜂巢里吃香甜的蜜。
還有小螞蟻也是事先儲備好糧食在洞里過冬。
三、換皮毛的動物:
1、兔子有厚厚的毛保暖,所以冬天也不怎么怕冷。
但如果皮毛被弄濕,兔子便很容易著涼,所以主人要特別留意,冬天別為兔子洗澡。
2、一般來說,貓的冬天不用特別保暖,因為它們的毛已經提供了足夠的保護,而且當它們感到寒冷時,它們會自己去尋找溫暖的地方藏身。
如果它們毫不客氣的上了你的床,甚至鉆進了你的被窩,那就是它們怕冷了。
四、遷徙的動物:
有的動物如候鳥,會飛到南方去過冬。
如天鵝,平時聚居在北方,秋天便攜老帶幼,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過冬,來年春天再返回繁殖地生兒育女。
丹頂鶴,本來生活在北方,也都是定期飛到南方過冬,春天再北返。
我還知道的候鳥有杜鵑,黃鸝,燕子等,它們是隨著氣候變化而遷徙的鳥。
1.刺猬
刺猬屬于異溫動物(Heterothermic),是猬亞科(Erinaceinae)的一類猬形目哺乳動物的統稱。它體肥矮、爪銳利、眼小、毛短,渾身布滿短而密的刺,體背和體側滿布棘刺,頭、尾和腹面被毛;嘴尖而長,尾短;前后足均具5趾,蹠行,少數種類前足4趾;齒36~44枚,均具尖銳齒尖。
猬屬(Erinaceus)的刺猬分布最普遍,廣泛分布在歐洲、亞洲北部,在中國的北方和長江流域也分布很廣,適于食蟲;受驚時,全身棘刺豎立,卷成如刺球狀,頭和4足均不可見中國最常見的有黑龍江刺猬(Erinaceusamurensis)等。
2.蛇
蛇屬于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等別稱,根據品種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屬于有鱗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蛇雖細長卻是脊椎動物。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及新西蘭、愛爾蘭等島嶼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蟲等為食。
3.蝸牛
蝸牛并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qū)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只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蝸牛是一種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取食植物,產卵于土中或者樹上。
在熱帶島嶼比較常見,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區(qū)。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幾種接近的顏色,一般有條紋。非洲的水晶螺屬體型最大,多超過20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種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國。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文檔為doc格式